top of page
作家相片NC

【教養類】站在大師肩膀上:AI時代家長必讀的4本美國暢銷兒童教養書!《父母的語言/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成長型思維學習指南/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


2000年諾貝爾獎得主暨美國芝加哥經濟學家詹姆士·赫克曼 (James Heckman)曾表示,兒童早期教育是最值得投資的時期,將有助於減省大量社會成本;美國前教育部長阿恩鄧肯(Arne Duncan)也認為,必須開始認真投資早期教育,以因應國內落後的數學成績排名。當今已有大量的科學實證顯示,人類0-6歲腦神經可塑性最大,早期教育對孩童的日後發展至關重要。但,最核心的問題是,站在第一線教養孩子的家長們,該如何經驗中培養?該如何從生活中落實?


今天想要來介紹四本很重要的親職教養書,每一本都榮獲美國Amazon亞馬遜書店4顆星以上的高評價。分別是:芝加哥醫學院教授Dana Suskind的《父母的語言:3000萬字,給孩子更優質的學習型大腦》;紐約時報兒童議題專家Paul Tough的《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美國第一線教育工作者Annie Brock和Heather Hundley的《成長型思維學習指南》、以及兒童程式教育之父暨麻省理工學院教授Mitchel Resnick所撰寫的《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這四本書內容息息相關、互相呼應,建議可以從第一本開始讀,然後依序往下延伸,會發現教養這件事情是環環相扣。非常感謝親子天下將這些好書引進台灣,讓中文讀者也有機會掌握美國最新的教養趨勢。未來評估孩子的學習成效不再是只是學術成績,軟技巧,恆毅力、創意思考、成長型思維,都是達到成功的重要因素。


1.《父母的語言:3000萬字,給孩子更優質的學習型大腦》Thirty Million Words

★ 作者:丹娜·蘇斯金 (Dana Suskind)

★ 榮譽推薦:Amazon亞馬遜4.5顆星高評價、Goodread4.15顆星好評;諾貝爾獎得主暨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教授James Heckman、《橘子蘋果經濟學》共同作者暨芝加哥經濟學教授Steven Levitt、天普大學心理學教授Kathy Hirsh-Pasek、華盛頓大學語言聽力科學教授Patricia Kuhl、哈佛醫學院兒科醫師Joshua Sparrow、臺灣超人氣小兒科醫師黃瑽寧、清華大學幼兒教育系主任周育如等。

建議擁有0-6歲孩童的家長一定要讀。本書作者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外科暨兒科教授Dana Suskind,以眾多科學實證為基礎,說明親子對話對幼兒早期發展的至關重要。全腦開發不需要花大錢,只要提供一個擁有大量「正向對話」的環境裡,無論貧富、無論貴賤,孩子未來的表現都會比較好!


本書很值得閱讀的部分之一,在於彙整非常多美國大學的經典科學案例,以「數字」為證據,讓家長意識到原來日常對話對孩子未來學業、人格、創造力的影響深遠。舉例而言,美國坎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曾研究顯示,社經地位高的家庭,孩子平均會聽到兩千個字/小時;而社會福利家庭的孩子,大約僅聽到六百個字/小時。兩者孩子字彙量的多寡,將會影響到日後文章閱讀能力,尤其到了小學三年級會形成一個明顯的成績表現分水嶺。結論發現,差距最大因素不是在於社經地位,而是在於早期語言接觸的差異,進而影響到孩子未來的成就落差(achievement gap)。


深入探討孩子日後各學科成績表現,與嬰幼兒早期語言接觸頻率之間的關係,也是本書討論的重點之一。以數學為例,芝加哥大學研究顯示,接觸較多數學對話的孩子,更能理解數學的基本原理、空間認知能力也比較好。其中,空間認知能力是孩子能否掌握STEM教育的重要預測指標,因為必須瞭解如何表達物體的尺寸、形狀、深淺、面積等。除此之外,麻州大學撲克臉實驗(Still Face)、嬰兒看電視學中文實驗等,都再三驗證了嬰幼兒語言學習,必須仰賴真人實際互動、無可取代、且對未來影響深遠。


有趣的是,作者特別提到「讚美」這件事。芝加哥大學研究發現,三歲以前的孩子,若家長的讚美是基於「歷程」,也就是誇獎他們的勤勉與練習,而非天生的聰明才智,將有助於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成長型思維」是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杜維克 (Carol Dweck)首創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努力」是成功的關鍵因素,而失敗的主因往往是因為「放棄」,而非天生能力不足。


最後,本書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作者所提出的「三T原則」:共情關注 (Tune In)、多說一點 (Talk More)、輪流說話 (Take Turns),目標告訴家長如何透過日常生活的親子互動,像是:親子共讀、數學、幾何、空間、測量、創意、音樂、視覺藝術、角色扮演等,為嬰幼兒創造最佳大腦發展環境。每一個項目都寫得非常深入,值得一讀再讀,學習每日建立與孩子的正向對話,就是滋養兒童優質大腦的最佳養分。


2.《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Helping Children Succeed

★ 作者:保羅.塔夫 (Paul Tough) ★ 榮譽推薦:Amazon亞馬遜4顆星高評價、《紐約時報》排行榜暢銷書;楊百翰大學圖書學系教授Rachel Wadham、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蘇文鈺、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教師溫美玉、大元國小教師蘇明進、《為臺灣而教》創辦人劉安婷、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黃瑽寧等。

有沒有想過,小學生在課堂坐立不安、中學生被歸類學習態度不佳、成人工作無法精神專注,起因竟是幼兒時期錯失了某些重要過程導致「內在神經認知失調」?由長期關注兒童發展、紐約時報知名暢銷書作家Paul Tough所撰寫《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非常適合作為《父母的語言》和《成長型思維學習指南》這兩本書之間的橋梁,它同時具備前者重視「兒童早期教育」、以及後者強調「個人內在動機」的雙重核心元素。


本書很大一部分在探討如何幫助出生於弱勢家庭的孩子成功,不過這些研究結果也非常值得一般家長參考。Tough蒐集了許多弱勢家庭案例、科學研究、教育模式等,發現到「物質獎勵」或「外部懲罰」,並不足以構成逆境孩童奮發向上的長期動機。想要扭轉劣勢,最好方法是早期得到父母的充分回應,搭配日後在學校所得到的自我歸屬感,雙管齊下,培養目標,就有機會邁向成功。

Tough首先表示,目前大部分學校採用IQ智商表現,來評斷孩子學習成功與否,這樣的衡量方式是狹隘的,因為他們忽略了「軟技巧」(又稱作「非認知能力」)在成功條件所佔的重要性,包括:樂觀、恆毅力、自我察覺、情緒控制等。不過,要如何栽培這些重要的軟技巧呢?神經科學與兒科實驗證明,0-6歲是培養軟技巧的關鍵時期,且高度仰賴於家長與孩子的日常頻繁互動


本書所強調的「軟技巧」,有助於孩童正向學習早已不言而喻。根據羅徹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研究顯示,當「勝任感」、「自主性」、以及「與自我連結」三項需求獲得滿足時,就能促成孩子主動學習與發展的行為;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安琪拉.達克沃斯 (Angela Duckworth)也提出「恆毅力」(grit) 概念,表示熱情與堅持讓孩子變得更優秀,更有機會造就精彩的人生。因此,Tough認為,如果想要提升孩童的學習自主性,重點應是放在如何營造正確環境、培養他們積極投入學業的「習慣」


3.《成長型思維學習指南》The Growth Mindset Coach

★ 作者:安妮.布魯克 (Annie Brock)、希瑟.韓德利 (Heather Hundley)

★ 榮譽推薦:Amazon亞馬遜4.6顆星高評價、Amazon學術發展諮詢類排行榜前三名、世界兒童影像醫學院最佳研究論文獎得主蔡依橙、陶璽特殊教育工作室創辦人暨無界塾副塾長曲智鑛、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教師溫美玉、彰化縣原斗國民小學教師林怡辰等。

這是一本非常重要又實用的工具書,特別推薦給國小以上的家長。為什麼一個3歲的孩子,對所有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有著旺盛的學習力,但隨著年紀增長,面對國語、數學、自然、外語等科目深入學習時,卻經常告訴爸媽「我做不到」、「我沒辦法」、「這太難了」呢?答案是孩子陷入了「定型化思維」(fixed mindset)。


本書作者Annie Brock和Heather Hundley曾分別擔任美國中學教師、小學老師暨大學講師,是名符其實的第一線教育工作者。她們參考2006年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 (Carol Dweck) 累積多年研究的「兩種思維」理論,目標鼓勵孩子能願意練習、不怕失敗、勇於挑戰。所謂兩種思維理論,意指「定型化思維」(fixed mindset) 和「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偏向定型化思維的孩子,認為能力無法改念,害怕挑戰和失敗;偏向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則相信後天努力與成長,每個人都有無限潛能,大膽嘗試

如果是自學家長、學校老師,都很適合參考《成長型思維學習指南》,幫助孩子創造一個「成長型思維」導向的學習環境。本書是以「」為單位劃分,為期一年 (12個月) 的練習,每個月設定不同目標與教學主題,並提供大量範例、教學步驟、以及課堂學習單,陪伴孩子循序漸進、自然而然地發展出成長型思維。


除此之外,作者們還蒐集了各種有助於成長型思維萌芽的書籍、繪本、歌曲、電視、電影、網站等,一方面幫助自學家長或教師更能瞭解成長型思維,另一方面也提供孩童實際範例,讓成長型思維的抽象想法得以落實,不流於紙上談兵。讓孩子相信自己能夠透過練習、毅力、努力達成目標,這樣勇於冒險、接受挑戰的致勝心態,將會是一輩子誰也帶不走的能力。


4.《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Lifelong Kindergarten

★ 作者:米契爾‧瑞斯尼克 (Mitchel Resnick)

★ 榮譽推薦:Amazon亞馬遜4.5顆星高評價、2018年美國教育實踐類專業與學術傑出書獎(PROSE Award)、英國華威大學藝術教育教授暨《讓天賦自由》暢銷書作者Ken Robinson、美國紐約科學博物館總裁與執行長Margaret Honey、前全錄Xereo首席科學家John Seely Brown、科技部部長陳良基、雜學校創辦人蘇仰志、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蘇文鈺、清華大學幼兒教育系主任周育如等。


面對AI智慧時代,如何幫助孩子成為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隨著自動化技術日新月異,人類需要哪些特質才不會被機器人取代?如果您是關心AI人工智慧、科技教育、21世紀能力的家長,被譽為兒童程式教育之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多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計畫主持人Mitchel Resnick教授所撰寫的《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一定要讀。


創意思考」是未來年輕人最重要的培養能力,因為創造力是讓人類生活變得有價值的中心點。舉例來說:比爾蓋茲創立微軟 (Microsoft)、賈伯斯創立蘋果電腦 (Apple)、霍金首發現的黑洞輻射 (Hawking radiation)等,這些科學家、發明家所具備的共同特質之一,就是無中生有的「創造力」。我們該如何培養下一代成為創意思考者,讓他們做好準備,以期在這個不斷變動的世界中生活?這就是本書想討論的核心議題。


該如何落實創意思考的培養呢?首先,Resnick認為「幼兒園」是最值得參考的偉大發明。因為幼稚園兒童在玩積木、剪色紙、蓋城堡的同時,會接觸到「創意過程」的所有步驟,包括:1.想像➔2.創造➔3.玩樂➔4.分享➔5.思考➔6.想像,Resnick又稱這段過程為「創意學習螺旋」(Creative Learning Spiral),是整個創意思考的引擎。只可惜,幼兒園畢業之後,多數學校都不再提供「創意學習螺旋」的教育方式,僅把重點放在傳遞指令資訊而已。

在此背景下,Resnick首次提出了「4P元素」的概念,包括:1. 專案 (Project);2. 熱情;(Passion);3. 同儕 (Peer);4. 玩樂 (Play)四大項目,期待培養出一個充滿創意人士的世界,又稱之為「X人」。簡單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培養創意最好的方法,就是支持人們以熱情(P)為基礎發展專案(P),秉持著玩樂精神(P),跟同儕(P)一起合作完成


至於4P元素該如何落實呢?Resnick根據自身30餘年參與樂高專案,以及10餘年率領MIT計畫團隊投入Scratch社群經驗,認為「新科技」將是有助於年輕人成為創意思考者的有效方法。特別是Resnick團隊所研發的Scratch程式語言與線上社群,免費讓全世界數百萬的兒童、青少年,可以創造、分享自己的故事、遊戲和動畫。同時,建立了課後學習中心的「電腦會館」(computer clubhouse),讓低收入社區的年輕人,能夠學習運用新科技,以創意的方式表達自我。


有意思的是,Resnick也非常呼應「軟技巧」、「恆毅力」、「成長型思維」、「非認知能力」的重要性。Resnick認為,想要驅動一個人做事,最好的策略是利用他的「內在動機」,也就是人們自己感興趣議題,才有努力想解決問題的慾望。因此,Scratch線上社群跟一般兒童網站不同,不提供任何積點、徽章、或等級,目標是聚焦在製作互動故事、遊戲和動畫的創意活動上。


面對兒童使用數位產品安全性的議題,Resnick在書中也有提供一些想法:第一、除了Scratch之外,他本人對科技進入幼童生活的方式,也是感到懷疑與憂慮,因為市面上的應用程式或高科技玩具,設計上並非以鼓勵創意思考為出發點;第二、關於青少年使用手機或電腦的問題,Resnick認為重點不是小孩花了多少時間,而是他們如何使用這些數位工具。總而言之,《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這本書,不但具備學術殿堂的高度.卻又不失童心生活的趣味,討論內容既嚴肅又活潑,值得推薦給兒童、家長、教師、以及任何對創意學習有興趣的朋友們。


​您可能也會喜歡: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