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子教育界最熱門的關鍵字之一,無非就是以「素養」為導向的新制108課綱。簡單來說,素養是知識、態度、技能三個面向的總和,目標是讓孩子能夠靈活運用知識,以正確的態度,來學習解決問題,因應高速變動的未來社會 (註1)。不過,素養看似容易,實際執行卻令人不知該如何下手。對此,想分享一套最新上市、由長期關注臺灣教育的資深編輯群所出版《科學++孩子的第一套STEAM繪遊書》,非常適合正在迷惘於108課綱或是素養教育的爸媽朋友,帶著孩子們一起共讀、迎接教育新變革。
《科學++孩子的第一套STEAM繪遊書》這一套書編輯陣容龐大、內容豐富完整,是市面上少見的整合型臺灣原創科普書。每一冊均以一個觸動人心的真實故事為原型,像是1988年灰鯨救援行動、2003年青藏鐵路通車、1861年倫敦地鐵建造、2013年黃色小鴨抵台等,透過【發問】➜【觀察/思考】➜【假設/設計】➜【行動/創造】➜【評估和改良】五大步驟,用問題導向的方式,引領孩子逐段推論思考,最後評估反饋,學習解決問題的流程,也就是素養教育所期待的核心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每冊後面還有針對STEAM教育所具備的單元項目:科學 (Science)、科技 (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藝文 (Arts)、數學 (Math),進一步解說該故事所實際應用、或延伸學習的分科知識內容,這部分令我相當驚艷,因為第一次接觸到能夠如此有系統地,將STEAM教育所需要的知識整合、趣味探索、兒童發展三者集大成的臺灣原創兒童繪本。預計至2019年底,《科學++孩子的第一套STEAM繪遊書》將出版10冊,目前已先推出4本,以下就分別為各位做介紹:
1.《搶救大灰鯨》文/胡儀芬;圖/弦
★ 故事地點:北極圈
★ 書本內容:共42頁,1份DIY動手做材料
★ 待解決問題:看因紐特人如何幫助灰鯨脫困
★ STEAM跨域學習:(1) 北極圈為什麼這麼冷 (Science科學);(2) 冰怎樣被鑿開 (Technology 科技);(3) 破冰船是什麼船 (Engineering 工程);(4) 因紐特人石堆 (Art 藝術);(5) 海洋裡的巨大哺乳類 (Mathematics 數學)
本故事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源自於1988年國際知名救援事件《破冰行動》。由於北極地區無法種植農作物,所以鯨魚對因紐特人來說是非常珍貴的資源,骨骼、脂肪、鯨鬚都很有用,還會限制每年的捕捉數量。內容從居住在極地的因紐特人爸爸羅伊跟女兒安猶,發現三隻被冰層困住的灰鯨說起。【發問】為什麼灰鯨會溺水呢?灰鯨不是生活在大海底下的嗎?原來鯨魚是屬於哺乳類動物,需要定期浮出水面用頭頂上的氣孔呼吸呢!透過閱讀來引導小朋友發問和思考,讓他們很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接著,帶著小朋友【觀察/思考】灰鯨是被什麼東西困住呢?海上結冰是不是因為天氣太冷?還是牠們年紀太小迷路了?原來,每年12月到隔年4月是灰鯨的繁殖季,然後就會北返至極區覓食。爸爸羅伊【假設】這三隻可能是沒有經驗的灰鯨,因為忙於覓食所以沒有發現冰層越來越厚阿!
既然問題已經浮現,我們該如何開鑿一個大洞,讓灰鯨能夠游上海面呼吸呢?於是,【設計】羅伊嘗試運用魚叉、電鋸,並回村子邀請族人一起用重達五噸的錘子從空中往下丟,終於鋸開了一個長五公尺寬三公尺的長方形冰洞,讓三隻灰鯨能夠順利呼吸呢!爸媽不妨利用家裡的尺,帶著孩子畫出一個3x5公分的長方形,讓冰洞的概念更加實際!
然而,切開冰洞的速度,遠不及大海結冰的速度,其中一隻9個月大的小灰鯨Kanik也因缺氧離開人世,小朋友聽到故事這邊覺得好難過唷!幸好,【行動/創造】有一家公司看到灰鯨受困的新聞,提供了能讓海水不結冰的『水循環幫浦』,讓羅伊跟族人能夠專心地開鑿長達10海浬(18.52公里)的冰洞通道,引導灰鯨順利往大海游去呢!這邊家長可以跟孩子順便聊一下單位換算的概念唷!
不過,【評估/改良】外海還有更厚的北極冰脊,該怎麼辦呢?於是,正在北極海工作的俄羅斯破冰船就幫上大忙啦!破冰船利用先後退、再加速前進的撞擊方式,成功打破了10公尺深的冰層!大家也相信,灰鯨們應該已經重返自由,回到寬廣的大海囉!:)
【看故事玩STEAM】本書後面,還有針對這個故事所運用的STEAM技能,分別進行知識補充,以及好玩的動手做遊戲:(1) 北極圈為什麼這麼冷 (Science科學);(2) 冰怎樣被鑿開 (Technology 科技);(3) 破冰船是什麼船 (Engineering 工程);(4) 因紐特人石堆 (Art 藝術);(5) 海洋裡的巨大哺乳類 (Mathematics 數學)。
別忘了最後一頁,還可以帶孩子看看搶救大灰鯨的真實現場長什麼樣子唷!:)
2.《黃色小鴨躲颱風》文/陳怡璇;圖/吳子平
★ 故事地點:臺灣高雄
★ 書本內容:共42頁,1份DIY動手做材料
★ 待解決問題:看設計團隊如何保護巨大藝術品
★ STEAM跨域學習:(1) 飄在空中的水蒸氣 (Science科學);(2) 不簡單的吊車 (Technology 科技);(3) 什麼讓黃色小鴨浮起來 (Engineering 工程);(4) 找一找黃色 (Art 藝術);(5) 身高比一比 (Mathematics 數學)。
還記得2013年風靡全台的黃色小鴨(Rubber Duck)嗎?XD 許多人都不知道,由荷蘭概念藝術師弗洛倫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所創作的黃色小鴨,其實會根據每座城市不同的天氣、地理、文化條件下、獨一無二打造的呢!不過,面對颱風頻繁、作品冒著被惡劣天候破壞風險的臺灣,幕後團隊該如何因應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運用STEAM能力來解決問題吧!:)
故事從2013年中秋節開始說起,採用第一人稱、日記體的敘事方式,來表現黃色小鴨首次來到臺灣高雄市的興奮心情。為了符合光榮碼頭的寬闊水域,臺灣版黃色小鴨高達18公尺,可是全世界第二大、亞洲最高的呢!書中還有進一步介紹,黃色小鴨浮在水上的秘密唷!包括:用杉木打造直徑12公尺的浮台、從水下接到浮台上的鼓風機、以及安裝3個3噸重的混凝土石塊等,連大人自己都覺得學好多呢!:)
不過,20年來最強的天兔颱風即將要來了!【發問】要怎麼樣能讓小鴨平安度過颱風呢?這個時候,【觀察/思考】鴨皮工程師、潛水夫伯伯、市政府公務員、設計團隊工作人員等,七嘴八舌地討論著該如何因應,也顯示團隊合作與溝通的重要性。最後,【假設/設計】大家評估本次屬於強烈颱風,又預計在漲潮時候登陸,所以最後決定暫時讓黃色小鴨消氣,以策安全。
現在,工作團隊準備各就各位,要開始進行消氣的任務囉!【行動/創造】這次出動了全台灣最大的吊車來協助,利用滑輪裝置將小鴨從低處吊高,方便又省力!建議爸媽也可以翻到第31-32頁同步閱讀,讓孩子對槓桿原理更有概念喔!
幸運地是,這次天兔颱風沒有真正登陸,於是工作人員又運送來超大的鼓風機,努力將黃色小鴨灰附成圓滾滾的模樣!有了這次經驗之後,【評估和改良】我們知道颱風路徑難預測,但仍應做好萬全準備,正所謂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看故事玩STEAM】本書後面,還有針對這個故事所運用的STEAM技能,分別進行知識補充,以及好玩的動手做遊戲:(1) 飄在空中的水蒸氣 (Science科學);(2) 不簡單的吊車 (Technology 科技);(3) 什麼讓黃色小鴨浮起來 (Engineering 工程);(4) 找一找黃色 (Art 藝術);(5) 身高比一比 (Mathematics 數學)。
別忘了最後一頁,還可以帶孩子看看實際的黃色小鴨長什麼樣子唷!:)
3.《藏羚羊的回家之路》文/劉益廷;圖/西早
★ 故事地點:青藏高原
★ 書本內容:共42頁,1份DIY動手做材料
★ 待解決問題:看青藏鐵路如何維護動物遷徙
★ STEAM跨域學習:(1) 動物千里大遷徙 (Science科學);(2) 在凍土上蓋鐵路 (Technology 科技);(3) 幫藏羚羊蓋生態廊道 (Engineering 工程);(4) 設計鐵路路線 (Art 藝術);(5) 數一數藏羚羊有幾隻 (Mathematics 數學)。
空間資源應該如何分配、如何平衡,經常是人類發展與生態保育之間的重大課題。特別是地狹人稠的臺灣,土地利用非常密集,造成許多敏感環境過度開發的壓力。在此背景下,《藏羚羊的回家之路》非常適合臺灣下一代閱讀,思考如何開發人類聚落同時,達到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目標。
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青藏高原動物區系的典型代表藏羚羊 (Tibetan antelope)是本書的故事主角。原來懷孕的藏羚羊,每年五月會進行一次大規模的遷徙之旅,前往800公里遠的可可西里 (Kekexili)待產,回程時在帶著小羊踏上300多公里的路途。
然而,遷徙之路並不完全順遂,過程中會遇到狼群、老鷹、還有獵人。最意外的是,2003年青藏鐵路開始興建之後,阻擋了藏羚羊的遷徙路線。【發問】這個時候,可以請小朋友思考一下,為什麼人類要興建青藏鐵路呢?藏羚羊可不可以待在原處生寶寶呢?同樣身為孩子的CC,聽到這裡覺得有一點難過呢!
現在,請CC仔細【觀察/思考】:藏羚羊碰到鐵路的反應是什麼呢?有沒有其他路線可以移動呢?如果你是小羊,會試著自己穿越鐵路嗎?經過數天觀察後,有一隻公藏羚羊終於鼓起勇氣,去【假設/設計】穿越鐵路通道是安全的,順利通過!念到這裡,會發現到動物跟人類其實很類似,都會先藉由觀察、再判斷下一步行動呢!:)
其實,並不是隨便蓋一個通道,動物們就會懂得去自行使用,因為每一種生物習性不盡相同,像是藏野驢、野牦牛等。所以,【行動/創造】工程師和科學家必須嘗試建構各種不同的鐵路鋪設,像是路面鐵路、高架鐵路、隧道鐵路等,不但能方便人類往返各城市間,也不會干擾到藏羚羊週期性的移動自由。
鐵路工程完成之後,【評估和改良】後續保育人員也必須要長期追蹤藏羚羊的生態行為,持續修正適合當地環境的「生態廊道」。其實,臺灣也已開始正視石虎、獼猴、白鼻心、穿山甲的生存空間,研究如何「縫補棲地」,維持本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相關資訊可以搭配第35-35頁的《幫藏羚羊蓋生態廊道》主題一起閱讀唷!
【看故事玩STEAM】本書後面,還有針對這個故事所運用的STEAM技能,分別進行知識補充,以及好玩的動手做遊戲:(1) 動物千里大遷徙 (Science科學);(2) 在凍土上蓋鐵路 (Technology 科技);(3) 幫藏羚羊蓋生態廊道 (Engineering 工程);(4) 設計鐵路路線 (Art 藝術);(5) 數一數藏羚羊有幾隻 (Mathematics 數學)。
別忘了最後一頁,還可以帶孩子看看實際藏羚羊的身影長什麼樣子唷!:)
4.《火車鑽進地底下》文/黃健琪;圖/廖若凡
★ 故事地點:英國倫敦
★ 書本內容:共42頁,1份DIY動手做材料
★ 待解決問題:看工程師如何打造世界第一條地鐵
★ STEAM跨域學習:(1) 地底下的水從哪裡來 (Science科學);(2) 偉大的工程發明潛盾機 (Technology 科技);(3) 現代隧道為什麼大多是圓形的 (Engineering 工程);(4) 走一趟隧道裡的歷史 (Art 藝術);(5) 公尺英尺大不同 (Mathematics 數學)。
這一本我覺得適合至少小學以上的孩子,因為故事內容曲折,加上科技使用較為複雜,需要一定程度的抽象理解能力。畫風非常前衛具特色,繪者廖若凡畢業於英國愛丁堡大學插畫研究所,曾獲得美國3X3 Illustration Annual、American Illustration等插畫獎呢!閱讀時就像在欣賞一本藝術創作,值得珍藏!:)
時空轉換到距今150多年前的1850年代,當時的世界之都倫敦,由於蒸汽火車的發明,將許多人潮從鄉村帶往城市,加上周圍工廠燒煤炭,造成交通擁擠、空氣品質差,因此,【發問】如何解救倫敦動彈不得的交通、並同時紓解城市與鄉村之間通勤的人潮呢?
除此之外,當時倫敦街道到處都是馬車遺留下來的馬糞,當時《泰晤士報》(The Times)曾預測,50年後倫敦每條街道都將埋在9英尺高的馬糞下呢!XD 所以,【觀察/思考】有位名叫做查爾斯·皮爾森的律師,召集了許多民眾,共同討論解決方案。讀到這裡,我覺得可以給孩子一個很好的思考,就是懂得溝通協調、集思廣益是非常重要的。最後,倫敦市政府決定,要在市中心蓋火車站,並將鐵路建在地下隧道裡!至於原因是什麼,我這邊就賣一個關子,讓讀者慢慢去尋找答案唷!:)
現在,要準備動工囉!不過,由於過去建造長達400公尺泰晤士隧道時,運用最先進的「潛盾工法」(shield tunneling method),不斷發生火警、毒氣外洩、洪水淹沒等工程災害,所以【假設/設計】市政府在正式施工前,就預先建造的試驗隧道、並經過兩年的檢測。終於,【行動/創造】1861年就在工程師約翰·富勒的號令下,一支900人的施工隊伍就帶著十字鎬、鏟子、圓鍬上工囉!(讀到這裡,就已經開始感受工程師的辛苦了啊!)
然而,建造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不但發生了河岸坍塌意外,施工期間的木材、泥土、沙石等工具,凌亂不堪地堵在馬路上。於是,【評估和改良】由格雷特黑德所研發的特殊鑽頭潛盾機 (tunnel boring machine),讓工程人員只要在後面趕緊灌漿,就不怕會土崩了!在新的潛盾機帶領下,倫敦建造了歷史上第一個圓柱形隧道護罩,以及世界上最古老、最深的地鐵路線「南倫敦線」,深度足足有十層樓這麼深呢!人類工程是不是很偉大呢!:)
【看故事玩STEAM】本書後面,還有針對這個故事所運用的STEAM技能,分別進行知識補充,以及好玩的動手做遊戲:(1) 地底下的水從哪裡來 (Science科學);(2) 偉大的工程發明潛盾機 (Technology 科技);(3) 現代隧道為什麼大多是圓形的 (Engineering 工程);(4) 走一趟隧道裡的歷史 (Art 藝術);(5) 公尺英尺大不同 (Mathematics 數學)。
別忘了最後一頁,還可以帶孩子欣賞倫敦地鐵通車150周年的實際情況唷!:)
註1:請參見《素養懶人包 | 5分鐘看懂素養 新課綱要孩子學哪9種新能力?》,未來Family 編輯群,2018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