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Tracy媽咪

讓孩子帶著知識去旅行!細數18個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中國長城、柬埔寨吳哥窟、澳洲大堡礁、印度泰姬陵,這些大家耳熟能詳,也是世界著名的觀光景點,是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遴選出來,對人類具有傑出普世價值的自然遺產或文化遺產。台灣雖然目前無法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員,但為了能讓國人與國際同步,吸收最新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觀念,2002年初,文化部陸續徵詢國內專家學者並函請縣市政府及地方文史工作室提報、推薦台灣具有『世界遺產』潛力之潛力點名單。


該年年底文化部邀請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ICOMOS) 副主席西村幸夫 (Yukio Nishimura)、日本ICOMOS副會長杉尾伸太郎 (Shinto Sugio) 與澳洲建築師布魯斯‧沛曼 (Bruce R. Pettman) 等教授來臺探勘各潛力點。經過召開10次「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之後,於2013年正式底定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共計有18處,分別為馬祖戰地文化、金門戰地文化、太魯閣國家公園、棲蘭山檜木林、卑南遺址與都蘭山、阿里山森林鐵路、大屯火山群、蘭嶼聚落與自然景觀、紅毛城及其週遭歷史建築群、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臺鐵舊山線、樂生療養院、桃園台地陂塘、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排灣及魯凱石板屋聚落、澎湖石滬群、水金九礦業遺址、玉山國家公園。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向前行影片介紹】

馬祖位於連江縣,具備全球獨一無二的戰爭文化景觀,自1968年起,馬祖地區基於作戰任務需要,在南竿、北竿、西莒及東引,以人工一刀一斧、日夜不停趕工方式,在堅硬的花崗岩中開、鑿出「北海坑道」、「安東坑道」、「午沙坑道」這些供登陸小艇使用之坑道碼頭,形成特殊的戰地景觀。而馬祖島上充滿「反攻大陸」、「蔣總統萬歲」等標語,以及各式各樣地下石室、坑道、射口、砲臺、廚房、廁所等防禦工事軍事據點。這些冷戰時期戰地文化景觀,反映了當時特殊的時空情境,加上燈塔、民間信仰廟宇及碑碣,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二及第四項。而馬祖獨特的戰地文化,兼具從「負面世界遺產」(對抗、戰爭)走向「正面世界遺產」普世價值(和解、和平)的教育啟示作用,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三項。


金門戰地文化位於金門縣,從西元4世紀初開始,中原世家大族移居於此,其後陸續有唐、宋、元、明、清及國民政府駐軍於此。金門的文化、經濟政治與移民活動密不可分。移民在此地留下許多豐富的文化遺產,如傳統閩南式建築群及「固若金湯」特殊雄偉的軍事遺構、宗教信仰、婚喪節慶等,這些文化遺產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二及第四項。而同樣的,金門獨特的戰地文化,兼具從「負面世界遺產」走向「正面世界遺產」的教育啟示作用,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三項。金門的傳統聚落及民居佈局是宗法倫理精神的體現。早期金門人即便受到外來文化影響而興建「洋樓」建築,其內部空間格局仍受宗法倫理的制約,這些傳統聚落,如今受到現代化潮流影響,處於脆弱的狀態,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五項。

位在新北市的淡水原來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居住的範圍,歷經漢人墾拓,開港通商後成為西洋文化進入臺灣的門戶,西方的宗教、建築、醫療、教育等,皆以淡水為起點擴散至臺灣各處。淡水歷史區有很特殊的建築形式,靠河岸是商業及運輸設施;行政與防禦設施居高地;教育與宗教設施則設置於後方的山頂上,形塑特殊的聚落風格,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二項。特別是歐洲人與當地居民的活動空間有明顯的區隔所呈現的都市風格,也是先民不同生活態度與規範的有形記憶。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六項。

大屯火山群位於台北市和新北市,經過多次激烈火山爆發,加上造山運動,擁有2,500萬年前的老地層,還有火山地形,及後火山作用地質景觀,見證了地殼變動、地質演變的過程,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八項。大屯火山群四季分明,可說是臺灣地貌與生態的一個縮影,擁有火山、地熱、草原、森林、北降型植被、冰河時期孑遺植物以及多種稀有動植物,在生態演化上具有指標地位,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九項。繁茂的植被和多樣的地形孕育出豐富的自然生態,計有哺乳類34種、鳥類123種、兩棲類23種、爬蟲類53 種、蝶類191種以上。植物種類更多達1,600種,極具研究與保育價值,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十項。

位在新北市的樂生療養院保有日據與國民政府時代建築特色,加上作為醫療設施與隔離空間之功能,具體呈現漢生病醫療與公共衛生發展史,亦呈現早期病患弱勢人權,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二項。由於時代變遷與經濟發展,不僅樂生療養院院區外的環境與自然景觀已逐漸改變,院區內漢生病院民的生活聚落也在變化,從傳統到現代,從「封閉、隔離」,演變到「開放、抗爭」,該院之功能也從強制收容轉型為兼具漢生病院民療養與社區醫療,代表在「不可變及不可逆」的與環境互動及因應社會變遷之重要例證,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五項。

位在新北市的水金九礦業遺址擁有完整採金、採銅史,可媲美世界任何其他礦城,吸引經濟、歷史、地質、植物等學者的研究興趣,區內的人文資源—聚落景觀、歷史空間、民俗祭典(包含太子賓館、日式房舍建築群、黃金神社、勸濟堂);自然景觀—地形資源與水景資源;礦業地景—礦區、坑口、礦業運輸動線與冶煉設施等文化資產,生動地記錄一部臺灣礦業發展史,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二項。近年來,由於礦業停採後,聚落生活的空間紋理漸漸遭到破壞,面對社會與經濟的快速發展,金瓜石聚落正處於脆弱狀態,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五項。

桃園臺地陂塘的特殊價值在於挖池堆堤蓄水,互相引水連接,形成農耕聚落中心的歷史,使原本貧瘠而乾旱的地理區域轉變成魚米之鄉,但近年來由於人口增加、工商業發達,漸漸失去灌溉功能的陂塘或被填平或被削減,紛紛興建學校、社區、政府、機場取代了原有陂塘,目前仍有近3,000口,代表了桃園臺地水利灌溉之特殊土地利用方式,這數千個星羅棋佈的人工湖,並成為與居民生活互動密切的地景,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五項。

橫跨四縣市的棲蘭山檜木林因峰高、谷深、雨霧足,形成孤島式的封閉性生態環境,使得伴生於檜木林帶之珍稀裸子植物,如紅豆杉、臺灣杉、巒大杉、臺灣粗榧等北極第三紀孑遺植物,因長期隔離演化,形成臺灣僅有的特有種,堪稱「活化石樹」,在生態演化上具有指標地位,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八項。棲蘭山山區因氣候暖又濕潤多雨,以致植物社會組成非常多樣,就物種歧異度而言,植物種類龐雜,其中有許多臺灣已瀕臨絕種及珍貴物種生長其間,像是臺灣黑熊、臺灣野山羊、山羌等大型蹄科動物。此處成為臺灣珍稀野生動物的棲息天堂,極具研究與保育價值,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十項。

台鐵舊山線橫跨台中市與苗栗縣二縣市,完工於1908 年,當年架橋技術未臻成熟的情況下,利用河流上游較窄的河床與較穩固的地基,挑戰環繞山路與架橋過河的艱辛工程,創造出臺灣鐵路工程技術上最大坡度、最大彎道、最長花樑鋼橋、最長隧道群等偉大經典之作。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一項。舊山線東側為關刀山系,西側為火炎山系,兩側丘陵造就出既彎又陡的奇特地形和沿線樸質的聚落人文、古蹟以及林相豐富的自然景觀,舊山線不論在臺灣鐵道文明發展上或是在文化歷史價值上都有其無可取代的地位。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二項。

太魯閣峽谷見證了臺灣最古老地質年代,另由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間的持續碰撞,造成地殼不斷上升,加上下切力旺盛的立霧溪經年累月地沖刷與侵蝕,形成雄偉的斷崖、河階地、開闊河口沖積扇及峽谷等地質地形,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七項。而太魯閣狹的石灰岩峽谷是世界最大的大理岩峽谷,深度超過1,000公尺,造就太魯閣峽谷渾厚雄偉的景觀,生物多樣性與獨特性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九項。本區在海拔高度上變化大,造成複雜的氣候帶,形成繁複的植被。此外,未受人為破壞的原生植被與森林,讓棲息其間的動物種類和數量非常豐富,並產生互相依賴的關係,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十項。

阿里山森林鐵路是為開發森林而鋪設的產業鐵道,其海拔由100公尺以下爬升至海拔2,000公尺以上,集結森林鐵道、登山鐵道和高山鐵道於一身。森林鐵路的設立不但帶動林業的興起,更改變了沿線的都市紋理,造就許多不凡的景觀,其中有不下10處的法定之文化景觀、古蹟以及歷史建築。除了此些符合各項文化遺產登錄標準的普世價值外,阿里山檜木霧林為全世界珍貴的森林資源,而阿里山森林鐵路範圍內,除了有珍貴的自然保護區域外,也串連起亞熱帶闊葉林、暖溫帶闊葉林、涼溫帶針闊葉混生林(即檜木林)生態區域,是極為特殊且多元的生態棲地。綜合種種普世價值及登錄標準,阿里山森林鐵路可謂符合複合遺產價值的文化資產。


玉山國家公園為典型的高山型國家公園,區域內高山林立、溪谷深遂、地形地質繁複,蘊育出多樣的森林生態體系;玉山不但是台灣本島之最高峰,亦為東北亞第一高峰,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七項。玉山國家公園受到板塊運動的影響,岩層脆弱易崩塌,造成多處驚險的地質景觀,加上特殊氣候造成的侵蝕作用,產生多處壯觀的瀑布奇景,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九項。豐富的林相及海拔落差大的環境特色,提供野生動物一個良好的環境,讓棲息其間的動物種類和數量非常豐富,而產生互相依賴關係,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十項。

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完工於1930年,當年水利技術未臻成熟的情況下,採當時嶄新的半水力淤填式工法(Semi-Hydraulic Fill Method)築造的水壩,不易淤積泥沙,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減至接近零的地步,在世界土木界鮮有先例。三年輪灌制度使可享有灌溉用水的農民增加3倍,是水利工程偉大經典之作。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一項。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重現了1920年代八田與一的水利工程規劃及技術,加上烏山頭水庫珊瑚潭湖光山色美景及相關水利設施,皆為珍貴的時代地景,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四項。


卑南遺址與都蘭山出土的石板棺、玉器、大規模之聚落遺物,在臺灣首屈一指,即使在世界上也不多見。就學術的意義來看,代表史前文化的卑南遺址,不但與臺灣西海岸的若干史前文化有相通之處,而且與現存南島民族之文化也有所關連,成為臺灣史前文化整體發展脈絡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三項。整體價值涵蓋面非常廣,除有形的建築遺構、出土文物、標本外,無形的文化遺產,皆有極高的總體價值與重要性,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六項。

澎湖玄武岩地形由地底流出的火山熔岩冷卻後形成,並且在受到海蝕作用後形成海崖、海蝕洞、海蝕柱、海蝕溝等天然美景,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的第七項。本區的地質年代是臺灣海峽火山熔岩最活躍的年代,至今仍保留非常獨特與優美的玄武岩地景,其雄偉柱狀節理及豐富的地形變化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的第八項。更因為本區位處偏遠、海流湍急、岩壁陡峭,人跡罕至,因此,每年4月至9月已成為保育類珍貴稀有鳥類的繁殖天堂,2002年更發現瀕臨絕種的綠蠵龜上岸產卵,極具研究與保育價值,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的第十項。

排灣族及魯凱族石板屋聚落完整地保存排灣族及魯凱族歷史文化遺跡,吸引人類學、建築學等學者的研究興趣,區內的人文聚落景觀與山上自然地景有機結合,配置明顯、保存良好,生動記錄排灣及魯凱族傳統聚落空間、家屋空間、家屋前庭、採石場、水源地及傳統領域,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二項。由於日治時代居民遷村至平地,且僻處山區交通不便,也無現代電力,目前居民偶爾利用原有石板屋作為工作基地及休閒,排灣族及魯凱族石板屋聚落歷經長期氣候及時空破壞而處於脆弱狀態,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五項。

澎湖先民依賴漁獲維持生存,但冬季來臨,強勁的東北季風使船隻出海的危險性提高,先民利用澎湖海邊黑色的玄武岩和白色的珊瑚礁,堆起一座座石滬,利用潮汐漲退,使魚群游進滬內而被捕捉,是地方智慧的結晶,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一項。石滬在1970 年代以後,因為其他漁作收益大增使澎湖漁民不再重視石滬漁業的經營。另外,近十幾年來由於海域環境的人為破壞加遽,澎湖石滬的損毀狀況日趨嚴重,很多石滬除有積沙淤淺的現象外,有些石滬甚至已完全被海沙覆蓋,難以重現以往景觀,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五項。


蘭嶼雅美(達悟)族為適應當地嚴酷的氣候、風襲擊狹長海岸地形環境,發展出特有的建築文化,此文化特色可從當地傳統住屋、工作房及船屋看出端倪,該區由於沒有任何天然屏障,半地下的房屋建築設計,可保護居住者抵擋風雨的侵害,同時也發展出當地特有的文化傳統及準則,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五項。另外,蘭嶼大片的山地及狹長的海岸構成蘭嶼美麗的地形。精采的自然地形、火山熔岩及迷人海景,伴隨著神話傳說,構成美麗的蘭嶼。此外,傳統文化與海洋、飛魚緊密結合,此一文化特質,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九項。


⦿ 圖片來源:

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參考資料:


​您可能也會喜歡:
bottom of page